產品特色
知識管理 功能特色
>
Content 兼容並蓄
Social 啟發創意
Mobility 智慧行動
彈性架構
顧問輔導
應用模組
Tasks 工作管理模組
P.Map 作業程序學習地圖
PSMS 問題分析與解決
Forum 論壇
QuickFocus 質答詢題庫
Survey 問卷
HCA 醫院評鑑協同管理系統
CMP 合規管理協作平台
圖資倉儲系統
RBS 資源預約管理系統
更多應用模組
主題專區
新人教育訓練的救星
IC 導線架供應商 實務應用
無紙化稽核解決方案
CIO解決方案
CEO領導者解決方案
品保解決方案
金融業案例實務應用
活動專區
活動報名專區
精彩報導
成功案例
製造業
醫療
政府機構
金融機構
財團法人
學校
影音專區
聯絡我們
FAQ
預備期
導入期
應用期
擴散期
創新期
Feature of product
Content
Social
Mobility
Blog
Contact Us
知識庫
同仁們不提供知識文件,能採取哪些解決方法?
A:同仁不提供文件的解決方法有很多種,每個組織的做法都不太一樣。有的組織仍然希望是同仁們自發性的提供,有的組織則利用指標性的做法。一般來說,有下列幾種方式:
• 專案負責人的態度:專案領導者應該表現更為積極,積極不代表高壓、強勢。當大家看到專案領導者展現負
責態度與企圖心時,同仁們慢慢的也會願意配合。
• 設立績效指標並進行評估。
• 給予願意提供知識文件的同仁獎勵,沒提供的同仁則進行懲罰,將激勵( 蘿蔔)與績效評估(鞭子)二者搭
配運用。
• 搭配關鍵績效指標進行推廣。
• 由組織的管理部門負責訂定提供知識文件的管理規範。
組織裡應該由誰負責審核知識文件?
A : 知識管理三寶之中的知識專家可擔任知識文件審核委員。透過知識專家選拔或認證制度,選出各專業領域表現出色的同仁擔任專家,組成知識文件審核小組,由專家來做評審,公信力高,同仁也會信服。
如何訂定知識文件的價值評估標準?
A:組織必須自行決定知識文件的價值評估項目及評估方法,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可參考下表範例。
知識文件價值評估項目範例
知識社群
組織需要哪些知識社群?
A: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組織都是依照專案或依照專業領域來建置知識社群。建置社群
的好處,是希望提供一個能夠跨部門與不受時間限制的虛擬溝通平台,如果沒有涉及組織機密,同仁們就可以分享對社群議題相關的想法與意見。
如何提升社群的應用價值?
A:
社群版主和社群核心成員應協力將社群裡的討論發言內容, 有條理的彙整到
精華區, 並定期將精華區裡的內容重新篩選編排, 再透過知識文件審核機制送入知識庫; 另一方面藉由知識專家制度的建立, 將同仁的核心知識依專業程度區分等級, 每個等級除了有對應的課程或知識庫, 也有對應的知識社群。同仁們經由多元管道學習到的新知識, 應用在實務工作上, 勢必大大提升個人及組織的整體競爭力。
知識專家
知識專家名單可從何處取得?
A:
除了透過知識盤點得知組織內部知識專家名單外,專案團隊亦可請人力資源單位提供績效評核成績,從優秀績效的同仁名單中尋找專家。如果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已建置核心職能資料庫,紀錄每位同仁的專業領域等相關資料,專家人選就較易決定,不會有太大爭議。或許有些高階主管會直接選擇優秀的同仁列入知識專家名單中,但這部分沒有一定的準則,全由組織自行決定。
擔任知識專家有什麼好處?
A:
首要好處就是幫助同仁解決問題, 並將工作經驗分享回饋同仁, 讓自己的專
業能夠再成長。另外,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 可將同仁是否擔任知識專家的經歷,訂為職位晉升的基本門檻。
知識專家的運作流程為何?
當知識盤點完成,或透過人力資源單位協助確認知識專家名單後,專案團隊應通知每位知識專家填寫個人相關資料,以便輸入專家黃頁系統。有些資料可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直接匯入,再進行部分欄位資料的更新。同仁們可從專家黃頁系統中,找到適合的知識專家,提供工作上的諮詢與協助。知識專家的運作流程如下圖所示:
知識流動通路
知識專家名單可從何處取得?
A:
要讓組織的知識流動,產生動能,須同時著力在二個要素:一是打開知識通路,二是提高知識價值。
•
知識的通路:人的通路、科技的通路、流程的通路,甚至激勵跟評估都是通路之一。若是沒有通路,知識就
不會流動。
•
知識除了需有通路外,還需具有價值,知識的價值太低,流動率也就低;知識價值愈高,流動率也就愈高。
公式概念如下所示:
滲透率 (要高)
流動率 =
流體黏度 (要低)
知識通路 (要高)
知識價值 =
知識黏度 (要低)
•
打開知識「通路」的作法,包括:
1 . 擴展知識工作者(人)的通路,鼓勵分享行為
2 . 擴展知識管理資訊平台(科技)的通路,兼顧資訊安全
3 . 擴展知識文件(內容)的通路,建立審核機制,提升內容品質
4 . 擴展知識活動(流程)的通路,舉辦知識分享活動
5 . 擴展績效與激勵 (策略) 的通路,訂定相關制度
•
提高知識「價值」的方式,包括:
1 . 知識轉換:內隱→外顯,書面→電子化
2 . 知識載體層次擴大:個人→團體→跨團體→組織→跨組織
3 . 知識不斷反饋:創造→整理→儲存→擴散→應用→推演
溝通回饋
知識管理推動過程中,與同仁須有定期的知識管理活動嗎?
A:
知識管理不是只有系統平台,更不是一個虛擬的網路世界。知識管理在人們的腦袋裡,與人們習習相關,並且與流程、科技有關。因此,不只平台上的互動,知識管理的實體社群、實體互動與溝通都是很重要的。
是否應於每一季舉辦知識應用發表會?
A:
知識管理的推動若是較為積極, 可以每一季舉辦一次知識應用發表會。分享各個單位的知識管理是如何進行推廣及應用? 是否產生效益? 也可分享國內外的專案經驗。如果發表會時間不夠, 或資料不足, 會後還可以在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上繼續補充資料。
是否應於每一年舉辦知識管理週年回顧活動?
A:
知識管理的推動, 除了要有啟動說明會, 也要有成果發表會, 如此可以收集基層同仁的聲音。每一年可對同仁做問卷調查, 作為下一年度的系統平台修改及知識管理措施推行時調整的參考。這些回顧活動不只是溝通, 也是一種回饋, 需要各單位同仁一起同心協力,才能落實並改善知識管理。
是否應定期傾聽基層同仁對知識管理未來的期待?
A:
瞭解基層同仁對組織與知識管理的期待, 以及確認知識管理每一階段推行的方向是否為同仁所需,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除了定期瞭解基層同仁對知識管理的期待, 了解推動過程中執行層面的優缺點外, 專案團隊也要透過實際的統計數據, 檢驗同仁們在知識管理推動前後有哪些改變? 是否有進步? 繼而再將所得資訊整理結論後, 呈報各級長官知悉,並作為後續知識管理推展的規劃與執行依據。
激勵措施
組織推動知識管理時,可以運用哪些獎勵措施?
A:
設計知識管理激勵措施時,可以先非正式的調查了解同仁的想法,一般企業會提供
下列獎勵措施:
•
公開表揚
•
獎金
•
獎品
•
獎狀、奬獎盃
•
進修機會
•
旅遊
•
外派歷練
•
升遷
•
薪資加給
為什麼獎金、獎品好像起不了激勵作用?
A: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每個組織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 要採用何種激勵
方式, 可以參考組織以往曾有過的激勵措施, 或進一步探討能夠引起同仁願意分享的動機。但需注意,要避開那些給予任何激勵都沒有反應的同仁。
定期將知識管理成果發表於內部刊物或外部研討會、媒體雜誌等,會產生激勵效果嗎?
A:
定期把知識管理的成果發表在內部刊物、外部研討會, 或媒體雜誌, 是一種非物質的激勵, 也是一種行銷, 組織長官應該要多多鼓勵。一方面能成就組織, 增強組織形象; 另一方面也能激勵知識管理專案團隊, 讓成員更有發揮的空間。
知識工作者認證
知識工作者認證制度應如何規劃?
A:
知識工作者認證制度可與前述單元19的知識專家整合,「結構化在職訓練」一書把
人員能力分成幾個等級:從新手、專業技術者、資深專業技術者、到專家,而專家
之後還有大師。下表是一個級別參考範例:
作法上,組織可以給同仁類似上述範例的期待與目標,讓同仁獲得一定的積點後便可升級,甚至影響升遷考核。當組織的知識專家制度累積到一定的成熟度後,即可舉辦知識大師遴選活動,讓知識專家可以提升層級,塑造成大師級的人物。
系統進階功能
電腦的人工智慧,可否審核知識的價值、並且分類、決策、Text mining 等?
A:
電腦並無法評審出知識的價值,因為電腦不會行為學習或不會舉一反三,一定要依靠人為輸入固定的規則命令。依據目前軟體的成熟度,已可提供自動摘要、自動分類等相關的數據,如B I(商業智慧)系統可做為決策者的參考或建議,但尚無法替人進行決策。
資訊科技背後是否存在統計盲點?
A:
資訊背後的確有很多統計的盲點存在, 需要仔細觀察。組織推動知識管理時,通常會訂定很多K P I,同仁也會在時間限制內達到 KPI 的要求。但組織需要解析此種達成業績的現象, 是應付的? 還是真的有價值? 是不是最後期限前才衝資料量? 還是很平均的落在活動期間內? 以免產生組織執行知識管理時與期望的落差與漏洞。
雖然資訊系統可產生很完整的統計資料, 如同仁登入次數、時間、動作記錄等。但組織有時會為了不讓同仁做假, 設計很多規則, 如十五分鐘未動作即自動斷線, 同一個時段不能重複登入等限制, 造成為了防少數取巧同仁, 而使整個系統變得很不友善。在「啟動你的知識管理引擊」一書裡就曾提到個重要觀念: 「要讓非資訊人員都覺得輕鬆上手」。因此, 上述可能面臨的問題, 也是組織導入知識管理系統時需注意的地方。
績效評估
知識管理的績效評估指標應如何訂定?
A:
知識管理評估指標可區分為科技指標及非科技指標。
•
績效評估最好不要只有知識管理系統的績效指標,還需要加入一些活動的參與度,例如舉辦讀書會、座談
會,與教育訓練的出席狀況或參與情形,都應該要列入知識活動的指標。
•
另外,亦可參考平衡計分卡,從學習成長構面、內部流程構面、顧客構面,與財務構面四個角度來設定指
標,再補充組織所需要的其它構面,如同仁參與度等。
•
績效評估指標,最好能分成幾個構面,而每個構面的評估指標,都要有清楚的標準說明及定義,並區分等
級,以做為明確的評估準則。請參閱下圖範例。
知識管理的績效評估流程,如何作到客觀公正?
A:
在知識管理的績效評估作業中,知識管理專案團隊及評審小組扮演重要的角色,應組成審核團隊,訂定評估標準,建立一定的公信力,並且取得內部的共識,否則不如不做。如萬不得已要避免紛爭,也可以請學者專家協助介入緩衝。若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客觀,可以多聽一些不同的意見,必要時可請專家顧問參與討論。
雖然要強調量化指標,但知識的內容與品質更重要,不是嗎?
A:
知識最重要的是品質, 但有時, 量化是一個過程, 也是一種手段, 如果組織連量都沒有, 就很難要求好品質。先把知識累積起來, 接下來才有能力篩選品質。另外, 績效指標的好壞也攸關知識的品質良窳。任何一個好的績效評量指標,應具備下列1 0項基本特徵:
1 . 可量化(客觀性)
2 . 易於了解(容易接受)
3 . 可以鼓勵合宜行為(賞善罰惡)
4 . 可見(評量效果)
5 . 可定義且讓雙方互相了解(評量者與受評量者)
6 . 兼具有產出及投入的內涵
7 . 只評量重要的項目(K P I -關鍵績效指標)
8 . 多維度(包含利用率、生產力、績效)
9 . 可以經濟地蒐集(評量成本小於評量效益)
1 0 . 促進信賴感(公正性)
產品特色
知識管理 功能特色
>
Content 兼容並蓄
Social 啟發創意
Mobility 智慧行動
彈性架構
顧問輔導
應用模組
Tasks 工作管理模組
P.Map 作業程序學習地圖
PSMS 問題分析與解決
Forum 論壇
QuickFocus 質答詢題庫
Survey 問卷
HCA 醫院評鑑協同管理系統
CMP 合規管理協作平台
圖資倉儲系統
RBS 資源預約管理系統
更多應用模組
主題專區
新人教育訓練的救星
IC 導線架供應商 實務應用
無紙化稽核解決方案
CIO解決方案
CEO領導者解決方案
品保解決方案
金融業案例實務應用
活動專區
活動報名專區
精彩報導
成功案例
製造業
醫療
政府機構
金融機構
財團法人
學校
影音專區
聯絡我們
FAQ
預備期
導入期
應用期
擴散期
創新期
Feature of product
Content
Social
Mobility
Blog
Contact Us